718 郑和-《皇明皇太孙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不只是想着要宣扬国威之类的,而是要了解那些地方的特产,了解那些地方的一些产出和风土人情,寻找着一些对大明有用的东西。

    当然,锦衣卫之类的也可能有着其它的心思,比如说刺探一些番国的情报。了解他们的一些军事政治,想要知道他们的一些地形,甚至是在暗中的培养一些势力。

    这些也都是应该做的事情,因为大明朝的天子看起来十分的贪心。登基四年以来,朝廷其实或大或小的也用了一些兵,当今天子就算不是穷兵黩武的类型,很多人也都明白他不会就此停下脚步,他肯定还是要继续寻找扩张的机会。

    南洋等地,或许那就是天子的下一站目标。

    这自然也就是马三宝的机会了,这显然也不是随便说说而已,因为他即将将承担起来一项了不起的任务。而那些事情,显然也都是锦衣卫不方便做的,甚至是水师也只能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而已。

    哪怕在南洋的一些地方,也有不少人能够察觉到明朝的一些力量,但是那些显然也都是没有公开的,那些最多也就是半公开的状态而已,很多的时候也会让人非常无奈。

    而现在就不一样了,大明朝即将开始一趟宣扬国威之旅,也是要让南洋诸国真正的意识到,大明朝的强大。

    很明显,这样的任务不是一个人就能承担起来的,但是有些人可以在这项了不起的任务当中扮演着比较重要的角色。

    而马三宝看起来就有这样的机会,或许只是因为皇帝看他顺眼,当然,更不能排除的是因为他的能力,让皇帝对他有着更多的期待。

    马三宝有些紧张,哪怕他前段时间被皇帝陛下委以重任,但是这不代表他就真的成为了皇帝心腹,更不是不可替代的角色。

    他也很清楚自己的定位,别看在龙江造船厂,他是皇帝委派的「督公」,似乎是皇帝的代言人一般。可是很多人也都知道,在龙江船厂,他马三宝根本不算什么。

    这可是陛下「起家」的地方,在陛下还没有被正式册封皇太孙的时候,最先一批接手的衙门当中就有龙江造船厂。

    很多人也都知道当今天子为了龙江船厂的发展付出了多少心思,不只是要寻找木材,最主要的还是寻找船工。从全国各地招揽工匠还不够,还让人搜集两宋、元朝的一些史料,了解那时候的一些海船、航道等等。

    外头很多人都说当今天子最重视的学府是不伦不类的工部学院,那里培养了很多能工巧匠,甚至还有人因此得了官身乃至爵位。

    都说工部学院是皇帝的「亲儿子」,但是那才是假象。那最多也就是个庶出而已,龙江船厂才是嫡子。工部学院培养出来的一些匠人,很多都是要被送回龙江船厂的。

    为了龙江船厂更好的发展,五军都督府那边需要不时的提出水师用海船的心得、要求,朝廷的水师将领们也经常会来龙江船厂。当然了,水师也需要不断搜集水文,包括锦衣卫搜集一些南洋诸国的水文。

    国子监也好,大本堂、文渊阁,乃至翰林院,也都是需要时不时的整理古籍等等,寻找一些造船术、整理资料。这都是在为龙江船厂发展的更好,要造出更大、更可靠的海船。

    虽然在郑和看来,大明朝的海船已经足够大了,也足够多了,但是皇帝真的不满意。

    在宋朝就有记载的福船,现在发展的更大。「高大如楼,其底尖,其上阔,其首昂而口」,也将大明朝的火器搬上了船,所以可以做到「失石火炮皆俯瞰而发」。

    也是在不断地四处航行,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。比如说「敌舟小者相遇,即犁沉之」,「而敌又难于仰攻」或者「诚海战之利器也」、「惟利大洋,不然多胶于浅」、「非人力可驱,全仗风势」。

    现在的福船可不小,在南宋时福船就可以做到万石以上。现在更是没有问题,大海船可载乘客千人,可以做到生活设施齐全,配备洗漱设施。除了可以携带家属的幽雅客房,甚至在船上养猪、种菜、种药材、酿酒,以及种植盆景以供观赏。

    马三宝知道自己肯定是有机会的,但是没有在尘埃落定的那一刻,就需要小心谨慎。尤其是他一直在龙江船厂,此前甚至还去了一趟琉球,更是知道一些事情。

    他去琉球,可不是宣读圣旨那么简单,那也不是皇帝对于他的一些期待。
    第(2/3)页